当前位置:踏星小说>其他小说>抗战之红色警戒> 第364章 重工业是基础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64章 重工业是基础(1 / 5)

“外国人对华夏的认知只是停留在贫穷愚昧的年代。我们要做的就是树立起华夏的整体品牌来。”孟享说道。

后世人对于一个国家的认可程度都有一个第一印象,这个国家形象就像是一个品牌一样,有众多的元素组成。

比如提起德国人,机械、德国陆军等元素造就了一个严谨刻板的陆军参谋官的形象;美国的好莱坞已经成功把一个勇敢的牛仔形象刻画在了人们的脑海中;曰本人总是被国人形容为猥琐的形象,个头不高和爱情动作片的因素也有关系;而外国人一想到华夏,他们的脑海中不是那些为了迎合他们口味而大变了味道的华夏美食,而是最早时期众多西方典故中中赞美的陶瓷和丝绸。至于华夏人,则总是与早期的辫子、中期的红色、后来的没有一点公德心的形象挂钩。

这个时代,很多外国人对华夏人的印象仅限于辫子。

“人的消费购买习惯也受此影响,喜欢一个国家的某样东西,可能爱屋及乌,连她的其他商品也会喜欢。”孟享脑海中浮现出了一帮哈哈族,购买消费不需要理由。有些看多了几部影视作品,一大堆棒子货就当做高档商品买到家里了。

他们虽然夸张,但一个国家的品牌的正面树立,确实有利于该国政治和经济利益的获得。就像美国筹建清华大学一样,让那些华夏精英产生好感可能会影响其一生的对美国的决定。

国家形象归根结底还是来源自于本国的国家实力和国民的整体素质。

此时的国民心态就已经低落到了谷底。对自身的全盘否定,崇洋媚外的全盘接收,都在走向极端化。那么多年来,就连守旧的人都知道华夏没落了。

对内,需要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慢慢的来培养,对外往往见效就快多了,往往一部文学作品或者影片就能给人一个直观的第一印象,后世的红高粱就让众多外国人有了认识华夏人的另一个标准。

但文化渗透哪里是那么简单,那么快的?西方的主流文化排斥东方元素。就连全家福的快餐也是靠着低廉的价格吸引低端消费群体的,外国人的口味终归是和国人不一样的。那么多快餐的推出就是为了不断的调整口味,来适应当地的饮食习惯。这也是华夏美食的一次再创新。

当二战期间食品匮乏的时候,猪食都能变成美味佳肴。人对于记忆深刻的东西总有些怀旧的依恋。孟享及早布局就是为了借此机会创造华夏的饮食经典。

此时的华夏印象已经在成年人中生根了,此时华夏也没有足够的实力来推翻他们脑海中的印象。

“改变华夏的形象要从娃娃抓起!”孟享的指示不仅仅是国内普及义务教育,而且对于国外对华夏人的印象也是从而儿童时代开始的。

“就先从孩子们开始吧,让他们从小就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