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踏星小说>其他小说>天承者> 公正如何是好13-14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公正如何是好13-14(1 / 2)

第13讲谎言的教训 康德的道德理论,严格到不允许有任何例外情况,他认为如果说谎,即使是善意的谎言,都是对自己尊严的侵犯。用一个假设的案例来考验他的理论如果你的朋友藏在你家,一个杀手敲你的门来问他在哪里,你会对他说什么不要说谎来救你的朋友?这引发了对“误导性的真理”的讨论以及对克林顿总统利用精确的语言来否认与莱温斯基的性关系,而没有直接向公众撒谎的讨论。 注《实践理性批判》 作为一个经验客体,我属于这个感官世界,我的行为是由自然法则所决定的,是由因果规律所决定的,但作为一个经验主体,我居住在一个智思世界,不受自然法则的干扰,我有自主能力,我能自主行使我赋予我自己的法则,康德说“只有从第二个立场上我才能认为我自己能自由的由起因作出不依附其他的决定,在这个感官世界这就是自由”。 智思世界,就是遵循理性的命令。分为假言和定言。假言命令是有条件的﹐认为善行是达到偏好和利益的手段。定言命令则把善行本身看作目的和应该做的﹐它出自先验的纯粹理性﹐只体现为善良意志﹐与任何利益打算无关﹐因而它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康德把绝对命令表述为:“不论做什么﹐总应该做到使你的意志所遵循的准则永远同时能够成为一条普遍的立法原理”。康德还推出一条实践原则﹕你的行动﹐要把你人格中的人性和其他人人格中的人性﹐在任何时候都同样看作是目的﹐永远不能只看作是手段。康德的“绝对命令”﹐在于强调意志自律和道德原则的普遍有效性﹐它体现了康德伦理学的实质。 在门口的谋杀者问题上,康德的答案是这是错误的,因为一旦你开始考虑事情的后果从而增加了绝对命令的例外情况,那么你就已经放弃了整个道德标准,你已经成为了一个结果论者,或者是一个规则效益主义者。 从康德的观点看来一个谎言和一个误导的真相的差别有一个世界那么大。为什么呢?即使这两者带来的结果是一样的? 因为康德并不是把道德建立在结果之上的,他认为道德就是对道德法则的遵守,康德不能容忍善意的谎言,但也许他能接受一个误导的真话。 桑德尔教授的段子比如说某个人送给你一条领带,作为一份礼物。你打开了那个盒子,那个领带难看的不得了,可以说“我从来没见过这样的领带!”但你不能说“它真漂亮。”这就是康德的看法。 天承者也是这样认为的,因为谎言就是谎言。说谎就是违背良心的,不论好坏。 第14讲协议就是协议 上一节课我们讨论了康德的绝对命令。我们考虑了,康德是怎么把绝对命令用在撒谎的情况中的。 这节课,桑德尔教授首先简短地讲了康德道德理论的另外一个应用之处,那就是他的政治理论。康德认为公正的法律来自于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